太平天国的建立与发展
太平天国的建立与发展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酝酿
(一)起义的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鸦片战争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大肆在中国扩张自己的政治、经济势力,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首先,大量倾销商品,严重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在西方廉价工业产品的冲击下,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业,生活没有着落,流离失所。其次,鸦片的大量输入,使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情况更加严重。这不仅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而且使得中国的货币发生混乱。
2、清王朝对人民进行更加残酷的压迫和剥削。首先,清政府为了支付鸦片战争中和军费开支以及《南京条约》中2100万元的赔款,一方面加重旧税,另一方面巧立名目不断增加新的捐税,官吏则乘机勒索、大肆搜刮,这就加重了原本已经非常沉重的负担。其次,地主、官僚、贵族大量兼并土地,加重地租剥削。不仅大批农民的土地被侵夺,甚至小地主的土地也被兼并,太平天国前夕,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已经十分尖锐。
3、人口大增,人均耕地锐减。游民增多。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大量“过剩”的人群被迫与土地分离,其中虽有一部分人转至城市、边远地区或移居海外,但仍有一部分人被抛入游民队伍。他们为求生存,往往侧身江湖、或打家劫舍,或组织秘密会社,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因素。
4、广大地区连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1846~1850年,黄河、长江流域连年遭遇严重的水旱灾害,两广地区灾情更为严重,水、旱、蝗灾接踵而至,出现土地荒芜、饥民流亡、尸骨遍野的悲惨景象。人民忍无可忍,为了生存只得铤而走险,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遍及全国各地。从1841~1850年,规模较大的起义就达100次之多。目赌粤西情势,龙启瑞预言:这些起义“终必有溃败不可收拾之一日”。
5、清朝在广西地区的统治提供了特别有利于起义的环境。广西在鸦片战争前后所受的自然灾害最为严重,饥民也最多,人民的不满情绪特别严重。而且鸦片战争中兵力调入广东抗击英军的很多,这就造成了清朝统治的空虚。另外,广西巡抚郑祖琛无力**,为保住乌纱帽,对人民反抗采取敷衍放任的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郑祖琛“专事慈柔,工于粉饰”。提督闵正凤也是“专讲应酬,于纪律运筹一无所知”。另外,广西客家人众多,而且与土著人的矛盾甚深。
(二)洪秀全反抗思想的形成
洪秀全,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广东花县人。自幼开始读书,从16岁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梦想着有一天能金榜题名。但是他屡次参加科举考试,连秀才也没考上,其间开始当上乡村私塾教师,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参加考试。1836年,他在广州应试时,在街上得到一本用半文半白的文字写的**传教书《劝世良言》,它是**徒梁发引**圣经并对**加以解说而成。他信手浏览后居然没有将与儒家思想背道而弛的异端邪说丢进茅厕。1837年再一次名落孙山。洪秀全感到愤愤不平,心理上受了打击,因此生了一场大病,病了三十多天。其中有三四天浑身高烧,昏迷不醒,口出呓语。醒来后自称在那三四天里,他似梦非梦地飞升上天,在天上见到一位白袍长须的老者,老者旁边站着一个中年人侍候着。老者把中年人介绍给他,说“这是你哥哥。”老者接着说“凡间的妖魔太多,你回去把妖魔除了,我封你为王。”并赐给他一把宝剑,用来斩除妖魔,拯救世人。自此以后,他改仁坤为秀全,并写下“天王大道君王全”几个字以铭志。后来洪秀全在《太平天日》中又将升天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详细讲述一遍。洪秀全在科场失意的愤懑之余产生反抗情绪,加之新得到了一些宗教观念正好可以利用,于是才有升天的故事,这也是不难理解的。
虽然题了反诗,但是洪秀全并没有忘情于科场。1843年,洪秀全再次去广州参加考试,仍然空手而归。心灰意冷的洪秀全再次翻出《劝世良言》,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发现《劝世良言》中所说和他梦中升天的故事相吻合,知道他所见的老人就是天父上帝,那位中年人是天父的长子基督,天父上帝派他下凡斩杀妖魔,《劝世良言》就是上帝赐给他的天书。洪秀全顿时感到自己肩负着神圣的使命,确信自己是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于是,他开始按照书中的启示,相信上帝,他和表弟、同窗冯云山以及另一位叫李敬芳的表弟跳到河里洗了个澡,算是受洗了。之后,他走出家门劝人信奉上帝,不拜祖先、邪魔鬼怪等。他的最早信徒是他的同学冯云山和族弟洪仁玕,他们将村中供奉的偶像及孔子牌位全部毁坏,换上上帝的牌位。这种违背传统伦常的做法当然为乡里所不容,于是洪秀全、冯云山二人便在广州附近各县及广西贵县传教。但是信从的人不多,于是洪秀全回到花县,冯云山转往贵县东北的桂平。
洪秀全居家两年,开始进行宗教政治书籍的写作,他先后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这些著作在宗教形式下,创立一种以平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斗争理论,奠定了太平天国起义的理论基础。《原道救世歌》吸收了基督**中的一神论思想,指出“开辟真神惟上帝,无分贵贱拜宜虔。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传。”上帝是古今中外共同的真神,其它一切为人们所信奉的传统神佛偶像为妖神;宣传“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何得君王私自专”的思想;要求严格的宗教生活,具体提出反对“六不正”,即淫、忤父母、行杀害、为盗贼、为巫觋、赌博。《原道醒世训》揭露当时中国社会现实是“世道乖离,人心浇薄”;应实行“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尔吞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号召天下人“相与淑身淑世,相与正己正人”。《原道觉世训》加强宣传了上帝是唯一真神,创造世界、主宰世界的说教,人人都应敬拜上帝;鲜明地提出了皇上帝的对立面阎罗妖,作为一切妖魔邪神的总代表,两者对立坚决,拜上帝的人们应共击之,直接反映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与斗争;批评了历代皇帝信奉邪神,不信上帝的错误,并直接抨击当代皇帝靦然称帝,犯了擅自僭越的反天之罪。
1847年他到广州,与美国传教士罗孝全相处了四个月,详细阅读《新旧约圣经》,学习一些**的宗教仪式。但是,罗孝全认为洪秀全思想动机不纯正,拒绝为之洗礼。之后洪秀全离开广州去了广西桂平县。此时,冯云山在桂平紫荆山已经有惊人的成就,他在那里创立了“拜上帝会”,会众2000多人,附近州县亦有信徒,包括杨秀清、韦昌辉、萧朝贵、石达开、秦日纲等,构成了拜上帝会的骨干力量。其中杨秀清和萧朝贵是紫荆山区的烧炭工,韦昌辉是桂平县金田村的大地主,石达开是广西贵县的富家子弟,秦日纲为矿工头目。
洪秀全不仅是一个纯粹的思想家,而且能将这种思想化为排山倒海的力量。洪秀全、冯云山率领教徒将甘王神像击毁,并宣布其十大罪状,责令它永远不许害人。接着拜上帝会教徒又去砸雷庙,雷庙在紫荆山地区影响很大,为地主王作新父子所立。1847年12月的一天,冯云山和杨秀清等人突然冲进雷庙,砸了庙中的菩萨等神像。洪秀全等人砸毁甘王庙、雷庙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紫荆山和金田等地。一股捣毁神坛庙宇和各种偶像的浪潮迅速席卷紫荆山内外,越来越多的贫苦农民加入了拜上帝会。但是,王作新等并不甘心洪秀全等如此作法,1847年12月28日率领团练突然袭击,逮捕了冯云山。拜上帝会骨干卢六闻讯后,聚众拦截,抢回了冯云山。王作新仍不甘心,1848年1月17日,他又一次进入紫荆山,将冯云山、卢六同时抓走,并交给桂平县。控告他们“迷惑乡民,结盟聚会”,“不从清朝法律”,“践踏社稷神明”。卢六入狱不久就被活活折磨而死,成为太平天国第一个牺牲的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追封卢六为嘏王,以表彰他的功绩。冯云山被捕入狱,洪秀全曾设法营救。他赶回广东,企业利用清政府允许洋人传教的条约规定,向两广总督耆英提出申诉,要求释放“因信教而入狱之两友”,结果碰了壁。广大会众把自己烧炭得来的钱捐献出来,聚成一笔巨款,用来疏通官府。桂平县令受了贿赂,于是冯云山被释,押送回原籍。不料,才走了一程路,两个差解就在冯云山的劝说下加入到拜上帝会。在冯云山被捕,洪秀全回到广东的时候,拜上帝会一时群龙无首,信徒惶恐动摇。杨秀清假托天父下凡传言,安定了人心。1849年,洪秀全从广东归来,不便拆穿杨秀清的把戏,只得承认天父下凡是真的,后来在太平天国圣历中规定三月初三为“爷降节”。同年,萧朝贵也如法炮制,声称天兄下凡,洪秀全再次予以承认,于是每年九月初九就成了“哥降节”。于是从此杨秀清成了上帝的代言人,萧朝贵成了耶稣的代言人。天父、天兄下凡传言,稳住了拜上帝会,但是确立了在宗教地位上凌驾于洪秀全之上的权威地位,为日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埋下了祸根。萧朝贵原是杨秀清的亲威,他与杨秀清的下凡举动使得洪秀全、冯云山十分担心。经过细心筹划,决定把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嫁给萧朝贵,以争取他以制衡杨秀清。同时,又把冯云山的第二把交椅让给杨秀清,以稳住杨秀清的心。
二、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及发展
随着拜上帝会势力的壮大,起义的条件日趋成熟。1850年7月,洪秀全号召各地信徒到桂平县金田村“团营”。所谓“团营”就是结队前往金田地区集中。于是,一队一队拜上帝会友纷纷向金田集合,而地方官则熟视无睹。当时广西土匪多如牛毛,大股有几十股,小股则不计其数。而人民组织团练维护治安、抗击土匪是官厅所提倡的事,而拜上帝会在表面上与一艘的团练并无分别。况且会友们开口上帝,闭口耶稣,当官的怕惹起国际交涉,所以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首先率众而来的是贵县的石达开,后来各方来者渐多。为了掩人耳目,洪秀全、冯云山隐居于平南县花洲镇胡以晃家,杨秀清则装作耳聋口哑。这时,平南县的官兵与乡勇在花洲镇将正在那里开会的洪秀全、冯云山、萧朝贵等人包围。洪秀全派人送信到金田,于是杨秀清传令会友“救主”,一大队会友在蒙得恩率领下向平南进发,战胜官兵乡勇,救出洪秀全等人回到金田村。清军副将伊克坦布追击蒙得恩,追至金田,遇到杨秀清率领的1万多会友,大战一场,清军惨败,伊克坦布跌落于村边的小桥之下而死。拜上帝会会友此时除了造反外已经别无选择。1851年1月11日是洪秀全38岁生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村兴起义旗,建号“太平天国”,以明年为太平天国元年,洪秀全作了太平王,军队称太平军,蓄发易服,头包红巾,表示与清廷对立。
在此之前,清政府认为拜上帝会不过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走投无路的一群毛贼们所玩弄的要挟朝廷的乌合之众,未把他们放在眼里,把主要力量放在剿灭天地会上。清廷得到广西到处起事的消息,颇为重视,先后将闵正凤、郑祖琛革职,调固原提督向荣为广西提督,起用前云贵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兼署广西巡抚,赴桂主持军务。林则徐从福建行至广东潮州赴任途中病逝。
林则徐去世后,钦差大臣一职由李星沅接替。但是驻在柳州的他却指挥不了广西巡抚周天爵和广西提督向荣。于是使得太平军能够继续扩大,扎营在武宣县的东乡,3月13日,洪秀全在此处登极,称天王,以后每年3月13日被定为“天王登极节”。杨秀清以天父传言的形式要求服从洪秀全的领导,从而给洪秀全的“登极”赋予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
为了壮大起义队伍的力量,洪秀全主动争取桂平一带天地会零星武装加入到其中,金田起义后不久,天地会首领罗大纲、苏三娘等参加太平军,后来北伐的将领林凤祥也是天地会成员。也有若干土匪首领,如张钊、田芳、张嘉祥等,一度也混进太平军之中,但不久又离去,投靠清廷,与太平军为敌。张嘉祥后改名张国樑,后来官至江南提督,成为**太平军的凶恶敌人。
1851年5月,李星沅病死于武宣前线,继任者为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赛尚阿。同时派来的还有广州副都统乌兰泰、天津总兵长瑞、凉州总兵长寿、河北总兵董光甲、郧阳总兵邵鹤龄等到广西助战。这些人都不是太平军的对手,真正能打仗的只有乌兰泰和向荣两人。乌兰泰在武宣东乡得了一个小胜仗,太平军撤至紫荆山,乌兰泰与向荣将紫荆山包围,太平军决定放弃紫荆山向**围,并一举攻占了永安州,这是起事以来第一次占领一个州城。在永安,洪秀全自封为“天王”,并颁布了各种制度,史称“永安建制”。12月7日,洪秀全颁布封王诏令,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俱受东王节制,杨秀清实际上掌握了太平军的军政大权。永安封王使领导核心成员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起初六人结盟时,遥奉耶稣为长兄,以洪秀全为次兄,冯云山为三弟,杨秀清为四弟,萧朝贵为五弟,韦昌辉为六弟,石达开为七弟。杨秀清和萧朝贵只有以天父、天兄自居时才高于洪秀全、冯云山。这次封王,宗教地位终于转化为政治地位,杨秀清和萧朝贵的位置均高于冯云山。并且明确规定西王以下俱受东王节制,这也为以后的天京事变埋下了伏笔。与封王诏令相配合,颁布了《太平礼制》。从内容上来看,实际上是旧有封建等级制度的翻版。根据《太》规定,上自诸王,上至两司马,都有严格的等级区分。
新的纪年,太平天国新历的颁行始自于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辛开元年仍用夏历。“天历”规定:一年为366天,单月31天,双月30天。这种计算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有些差距。
太平军继续顺流而下,进入湖北,水陆并进,连克汉阳、汉口,向武昌进攻。湖北巡抚常大淳被困在城里毫无办法,最后自杀身亡。太平军第一次攻占了一座省城,饮马长江。因为武昌是长江中游的军种重镇。占据武昌,太平军就取得了开启、控制长江的钥匙。因此清朝统治者得知武昌失守十分震惊,咸丰帝震怒,下令将钦差大臣徐广缙革职,命向荣为钦差大臣,专管两湖军务。但是下一步何去何从领导集团内部展开了争论。石达开认为,四川乃天府之国,易守难攻。太平军可先占四川,以此为根据地再夺取全国政权。苏三娘认为应该由湖北直取河南,直捣清朝统治的老巢,洪秀全支持她的意见。杨秀清主张东下江南,占据六朝古都南京。并且力排众议,东下江南的主张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不久,杨秀清以天父传言的方式作出最后决断:东下江南,从而结束了这场争论。1853年2月,太平军放弃了武汉三镇。陆路沿着长江两岸,水路分乘1万般民船“旌旗遮天蔽日”直奔南京而去。沿途九江、安庆、芜湖等战略要地均被太平军一一攻克,3月8日到达南京城下,继而展开强大的攻城攻势,攻打了10天。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用火药炸开仪凤门,攻进城内,两江总督陆建瀛化装逃跑时被太平军抓住斩杀。绿营官兵毫无斗争,被杀得干干净净,满洲官兵知道无路可逃,在江宁将军祥厚、副都统霍隆武的指挥下,战至最后一人。太平天国将南京改称“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了与清廷完全对峙的政权。但是,太平军领袖们对于定都南京的意见很不统一,洪秀全、杨秀清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加之根深蒂固的保守安逸的小农意识,他们极力主张定都南京,并列举了南京的种种有利条件,大致不外城郭坚厚,仓库充盈,形势虎踞龙盘,风俗温文敦厚,他们所说的全是针对守势而言的。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多数领导人多了几分固守繁华小天堂于一隅的狭隘,而少了乘胜前进夺取天下的决心。于是,对于清朝的政治军事攻势开始变成了守势。而且,极大地助长了贪图富贵、穷奢极欲的不良作风。
三、太平军的军事攻势
(1)北伐
从金田起义起到攻占南京,洪秀全等没有一套具体的战略考虑,缺乏长远规划。事实上太平军是占了一地,又失了一地,只是到了南京才勉强生根。地官正丞相李开芳、天官副丞相林凤祥等极力主张乘摧枯拉朽之势继续北伐,一鼓作气直接向清廷心脏的北京进发。洪秀全、杨秀清等拗不过他们,1853年5月8日,让他们率领5万多人从扬州出发开始北伐。林凤祥、李开芳二人从扬州杀开一条血路,经过仪征、浦口、临淮关、凤阳、归德,到达黄河附近的巩县,然后继续沿黄河而进。为了围攻怀庆,他们浪费了将近两个月时间,最终也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其后,与清政府派出的直隶总督讷尔经额展开激烈的争夺战。9月,北伐军经山西,大败讷尔经额于临泃关。10月进占深州,咸丰帝急忙派僧格林沁调集军队阻挡。北伐军进入直隶天津附近的静海和独流,林凤祥驻扎静海,李开芳驻扎独流。两人攻打天津不下,于是转攻为守,形势越来越不利。严冬将至,由于缺衣少粮,兵力单薄,北伐军不得不于1854年2月南撤,并派人向天京求救。以曾立昌、陈仕保、许宗扬为统帅的北伐援军由于恋战,在山东临清遭遇失败。李开芳听到援军北上的消息,分兵南下,被清军围困于山东高唐州,北伐军被切为两半。被围困于东光县连镇的林凤祥坚持到1855年3月被擒。李开芳率军由高唐州突围南下,到达茌平县冯官屯,清军引运河水淹太平军,太平军屡次突围均未成功。5月31日,李开芳被俘。二人后来均被押解到北京凌迟处死,北伐宣布彻底失败。
太平军北伐的意义:北伐军在两年内横扫六省,转战五千里,攻克了数十座城池,深入到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给清朝以沉重的打击;太平军的英勇斗争把清军北方主力牵制在华北战场,大大减轻了天津和西征的压力,有利地支援了太平军的西征,为太平天国在南方的胜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给我国北方人民的反帝斗争造成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北伐失败的原因:客观上,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北伐军孤军深入,清军则重重围剿;北伐军多数为步兵,而僧格林沁率领的则是蒙古马队,在平原作战时北伐军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南北方语言隔阂,北方人性格较持重,附和北伐军者不多,不像在两湖时动辄数以万计参加太平军。主观上,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北伐的艰巨性估计不足,对清政府力量估计不足。
(二)西征
太平军北伐的同时,还派兵进行西征。西征的目的在于夺取长江中上游三大军事重镇安庆、九江、武昌,确保南京安全和粮饷供应,发展太平军在南方的力量,切断清朝与南方各省的联系。1853年6月,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等率领1千多艘战船溯长江而上,先后攻克了安庆、九江。在九江西征军分为两支,一支由胡以晃率领,以安庆为中心,次年初攻克庐州,巡抚江忠源败死,皖北、皖南20多个州县全部被太平军所控制,成为以后太平天国统治的主要地区。另一支由韦昌辉之弟韦俊率领,从九江沿江西上。攻克汉阳后无力再进,退守黄州。在曾天养部的支援下,1854年2月,在黄州大败清军,湖广总督吴文鎔投水而死,西征军乘胜再次攻克武汉三镇。之后,西征军又向湖南进军,却遭到曾国藩率领的湘军的顽强抵抗。
曾国藩,字涤生,湖南湘乡人。由于清朝的正规军八旗兵和绿营兵已无战斗力,咸丰帝决定采取“兵不足而兼勇”的方针,于1853年初命各省在籍官绅举办团练。团练又称乡勇和练勇,属于一种清代民办的地方武装。在全国众多的团练大臣中,曾国藩在湖南创办的湘军独占鳌头,取得了相当成功。在这种背景下,已官至侍郎的曾国藩因母亲去世回家奔丧,咸丰帝命他到长沙帮助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全省的团练。他以罗泽南的湘勇、江忠源的楚勇为基础,又派人到湘乡、辰州、宝庆继续召募,所有这些合在一起取名为“湘勇”。湘勇具有如下特点:(1)人员上,曾国藩以和他一样既笃信程朱理学,又有经世致用思想的志同道合者为营官,他选择营官的标准是有治理能力、不怕死、不热衷名利、有信仰肯牺牲。(2)编制上,效仿明代戚继光所编练的戚家军进行编制。10人或12人为一队,什长一人,八队为一哨,哨官一人,四哨为一营,统于营官,每营官兵500人,合数营或数十营设立一个统领。成军之初,大帅选统领,统领挑营官,营官挑哨官,哨官挑什长,什长挑勇丁,全军上下不是亲朋父子,就是同乡同里。(3)训练上,兵勇刻苦训练,演练阵法,而且特别强调纪律,不让他们骚扰百姓,而且反复灌输忠义勇敢等精神。(4)待遇上,士兵饷银不足,就不能严明纪律,作战时就不会勇往直前,为此实行优厚的饷银待遇,比绿营兵提高了一倍还多。饷银最初来自捐输及藩库,后来则以厘金为主。
清政府经过鸦片战争及战后的赔款,已经变得国库空虚,为了**太平天国,在加重征收捐税、卖官鬻爵等办法实行之后,仍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厘金制度应运而生。这种制度的始作俑者为雷以諴,1853年10月,作为帮办江北大营军务大臣的雷以諴在扬州仙女庙等地开设厘局征收厘金,美其名曰“捐厘助饷”。第二年推行到其它地区,逐渐变成经常的税收制度,成为清政府重要的军饷来源。所谓厘金就是在通商要道设立局卡,向商人征收商品价值1%的捐税。厘金分为两种:征收行商货物通过税称为行厘(活厘),征收坐商货物交易税称为坐厘(板厘)。厘金制度一出,各省遍设厘局,成为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手段,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以后,曾国藩听从好友郭嵩焘的建议,开始组建水师,购置西洋船炮,弥补了清军水上作战的不足。1854年3月,湘军水师初具规模,拥有水勇5000人,战船300多只。加上陆师13营,合计17000余人。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号召各地地主武装共同对付太平军。也是从这时开始,湘军加入到对抗太平军的行列当中。湘军由衡州北上,打败太平军,夺取了湘阴、岳州,后来又被太平军夺取过来。但是,曾国藩并未气馁,决心与太平军对抗到底。这时,太平军一面调集兵船到湘阴之南的靖港,一面袭取靖港西南的宁乡县,由宁乡进占长沙西南的湘潭。在湘潭获得民船后顺湘江北上,对长沙实行南北夹击。曾国藩十分焦急,一面派塔齐布等去湘潭,一面亲自率领水师到靖港。塔齐布等大败太平军林绍璋部,取得很大的胜利,收复了湘潭,从而使太平军围困长沙的计划落空。于是,湘潭的太平军突围向靖港汇集,因为曾国藩的水师主力已经调往湘江上游和湘潭前线,使得靖港湘军的实力大减;加之当时西南风忽然大起,曾国藩的40艘兵船被吹到太平军的射程以内,官兵无法控制,因此湘军大败。曾国藩急得跳水自杀,被属员救起。但是,太平军靖港大捷并不足以挽回湘潭失败所造成的惨重损失。太平军在湖南无法立足,逐步返回了湖北之后。
接着,曾国藩率领湘军再次出击,1854年7月攻下岳州,太平军韦俊、曾天养屡次反攻均被湘军击败。10月先后攻下武汉三镇。接着又取得田家镇、半壁山大捷,水师直抵九江,直逼南京。长江防线是太平天国的生命线,自从湘潭失利以后,太平军节节败退,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1855年1月,太平军为了打击湘军,解除对南京的威胁,翼王石达开临危受命,率军西援。他运用诱敌深入、以少胜多的灵活战术,先后在湖口和九江再次重创湘军水师。还缴获了曾国藩的座船,曾国藩侥幸逃脱到罗泽南的陆师营垒,但惨重的失败使他感到无法向清廷交待,于是又动了自杀的念头。他骑上马,想单骑冲入太平军,以报咸丰帝的知遇之恩。在罗泽南及曾国藩幕友刘蓉的劝说下,才打消了自杀之意。太平军乘胜追击,克复武昌,控制了长江中游,又向江西进发。1856年,太平军又大败湘军陆师,占领江西的7府1州50多个县,西征取得重大胜利。
(三)东征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向荣由广西追到湖南,追到湖北,最后追到了南京,在孝陵卫扎营,共有1万多人,被称作“江南大营”。此时,向荣已经升为钦差大臣了,同时清廷起用鸦片战争其间被革职的琦善作为钦差大臣,率领直隶、陕西、黑龙江的精兵1万人,开到扬州郊外,成立“江北大营”,配合向荣共同对付太平军。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的建立,犹如两颗毒钉插在南京的南北方,阻断了苏州、常州等产米品及淮海等产盐区的要道。因此,太平军西征获胜后,立即着手解除清军对天京的威胁,在天京外围组织了一场破击战。1856年2月,燕王秦日纲奉命救援镇江的吴如孝部,与镇江守将内外夹击,击退清军,并乘胜渡江,大败江北大营统帅托明阿,攻克扬州、浦口等重镇,大破江北大营,击毁清军营垒120多座。6月,回师镇江,攻破80多座清军营垒,江苏巡抚吉尔杭阿自杀。这时石达开从西征战场回师,会同秦日纲攻破江南大营,钦差大臣向荣逃至丹阳上吊自杀。太平军击溃江南江北大营,解除了清军对天京的威胁,这是继西征后取得的又一个重大的胜利。这时的太平军控制了安徽、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及江苏的大部分地区,从长江中游的武汉到下游的镇江可以畅行无阻,达到了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